歡迎來到 禮儀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禮儀知識學習網站!
云南各民族習俗簡介: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個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境內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漢等民族。
大理州山川雄偉,風光秀麗,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俗民情,絢麗多姿多彩的民族婚禮,風趣的掐新娘活動,意味無窮的取乳名和搶名習俗,一馱谷子換一馱梨的古樸交易,簡樸的回族葬禮,組成了特有的民族風俗"大觀園"。白族的見面禮--"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待客的獨特禮俗。在大理一帶,只要您一進主人家門,就成了客人。主人熱情地把您迎進專門招待客人的堂屋就座,也同您邊
交談邊忙著架火、煨水。待水開后,把一只專作烤茶用的小砂罐先放在火上烘熱,放人一小撮茶葉,并執罐不停地抖動,待茶葉顏色變徽黃,冒出一股誘人的清香時方才沖人開水。這時,只聽"哧嚓"一聲,罐內茶水翻騰,化成泡沫溢出罐外,像一朵盛開的繡球花。白族人認為這才是吉祥的象征。如果不是這樣,那么還要重新烘烤。有趣的是,執罐烤茶的人面對茶罐冒起的繡球花和"哧嚓"、"哧嚓"的響聲,一邊抖動條罐,一邊喊"落、落、落"或"竊、竊(白族話好的意思)"等泡沫落下,又沖人沸水,條便煨好廠。這頭道茶,人們也叫它"雷響茶"。它茶色如琥珀,晶瑩透亮,主人往盅內斟上兩三滴,加上少許開水,將杯雙手舉齊后遞給客人。然后唱歌祝福。據說,這"三道茶"是白族人家接待女婿的一種禮節。如今隨著對外開放和旅游業的發展,"三道茶"更成了白族人待客的見面禮,不管你下塌在何處,都可以品到輔以歌舞的"三道茶"。
白族婚禮有人曾概括地說,在大理地區參加白族人家的婚禮,不僅能品嘗到白族的名優特產食品、佳肴,看到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而且還能體驗到一次難得的妙趣橫生的獨特民族風情。
男女經過自由戀愛或經人介紹,經定婚確定關系后,在舉行結婚時,男方要在正喜日(即結婚日)之前,請人搭好彩棚。并在結婚正喜之日前一天晚L,要邀請鄉寨中會唱滇戲的人來唱戲(俗稱板凳戲,即一人拉琴,幾人扮不同角色演唱),或請人唱帶有恭喜祝賀之詞的吹吹腔(即用噴吶伴奏)、大本曲等曲調。人們一邊吃、喝、品嘗著主人擺下的果品、茶水。酒,一邊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圓宵,以示預先慶賀大團圓。
彝族
居住在大理州境內的彝族,整個婚姻一般都有過相好、說親、合婚、定婚、娶親、結婚等幾個過程。
彝族是個愛歌舞的民族,青年男女喜歡通過唱歌跳舞來談戀愛,唱得跳得合心合意,就通過歌舞互相定下終身。回村后就托媒人說親,也有的雖在歌舞場上相約定終身,但要經一年的了解,在第二年或者在本年內的下一個相聚日里,在散場后定親或托媒去說親。經過女方父母同意,便擇日定親。定親時男方要給女方一定的聘金、聘禮。
彝族群眾很講究禮節,特別是對待婚姻大事。因此,在舉行婚禮的頭一天,男方要請人把一定數額的食品送到女方家,若是路程遠的則要提前送去。第二天,親戚朋友、鄉鄰到男女雙方家幫助清掃庭院,鋪松毛,備辦宴客的食物和用具。彝族群眾婚禮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在吹鼓手和大號師傅吹奏慶婚樂聲中,舉行獻天地、敬祖宗、拜父母、拜姑舅和本家親戚儀式,并且在舉行拜堂儀式時新郎要給親友果品、食物,親友們回贈給金銀首飾、錢財、衣服等物,以示祝賀。
傈僳族
傈僳族婚禮傈僳族群眾舉行婚禮儀式,因地區不同而各有特點。由于傈僳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婚禮都在歌舞聲中進行,歌舞聲中結束,使婚禮從頭至尾都充滿了歌的甜蜜,舞的韻味。
傈僳族青年男女的戀愛生活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借助傳統的唱歌對調的表達形式來傾訴相互之間的愛慕,并通過生產勞動、婚禮、集會、節日等活動來進一步了解、考察對方,加深愛慕之情,建立戀愛關系,組織家庭。這方面在傈僳族著名長詩《生產調》和《牧羊歌》等詩及很多民間故事中作了反映。
傈僳族婚禮,先從接親開始。結婚這天也就是正喜之日,多數地方新娘騎馬或走路,在接親隊伍歌聲、笑聲中到男方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由伴娘或親友把新娘背到男方家門口,一路上,笑語不斷,歌聲、姨戲聲不絕,給男女青年"相識"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接送親的隊伍一到男方家門口,只見門口早已擺好了一桌豐富的酒席,女方家的人一到便人席吃喝,男女兩家雙方在邊喝邊吃中唱完送接新娘歌。居住在巍山縣地區的傈僳族群眾在迎親時,男方到女方家迎親時,除有一對陪郎和一對陪女外,還要有一對蘆簽手或一對號手,一路吹奏起歡樂的樂曲前往,并在歡樂的鼓樂號聲中把新娘及送親的人接進家。進門后,則由一名道士或長輩用三柱點燃的香、木渣片,上裝灶灰、火炭在新娘頭上繞幾轉,說幾句吉利、祝福、慶賀、恭喜、祝愿的話。據說這是為了驅邪、避寒、避暑。然后,在蘆簽樂曲聲中和人們歡笑聲中,把新媳婦接進新房。新人進新房后,由新娘家的一位女長輩幫助疊床鋪被,并在她的指點下進行拜床儀式,喝蜂蜜水,表示新婚生活從此開始。
傈僳族婚禮沒有拜天地習俗,新娘從進門后吃的第一餐飯要同新郎一桌吃。有的地方在婚禮上,由媒人或老人給這對新人各取一個叫"結婚名"的新名字,以表示雙方已結婚。隨后老人們一邊繼續喝酒,一邊談天論地或唱歌。有的地方在婚禮過程中,有的歌手還要專門向新婚夫婦唱祝詞歌,常是一人領唱,眾人隨和。而年青的少男少女們在一旁圍成圓圈摟肩搭背盡情地在歌舞,整個婚禮場面在歡樂的歌舞聲中顯得格外歡樂熱鬧。晚上,新婚夫婦不同房,雙雙參加到歡樂的打歌舞圈中,和賓客們打歌直到天亮。當太陽升起和吃過早飯后,人們才逐漸散去。
苗族
苗族婚禮苗族婚俗,一般在族內異姓通婚,不和其他民族通婚,男女青年在戀愛、婚姻問題上一般比較自由,但又多由父母包辦。建國后,已發展為男女雙方自由戀愛成婚為主?;橐鲆话阌袘賽邸⑻嵊H、定婚和舉行婚禮等儀式。
苗族青年男女通常通過自己參加采花山、跳月等節小喜慶活動,在歡歌狂舞中尋找自己的心上人。當雙方關系確定真誠相愛后,請媒人向雙方父母求親,并協商定男方向女方送的聘禮數目,并帶酒肉給女方姑舅親友吃,就算已定婚。依男方情況,便擇吉日舉行婚禮。 結婚那天清早,新郎便由一個陪郎伴送,視路程遠近,或騎馬、或徒步到女方家娶親,若路程較遠的那則要提前三至五天去接親,并要請人或由新郎家人翻山越嶺邀朋約友前來參加婚慶。居住在巍山縣境內的苗族,因人口少,聯姻往往出縣,因此舉行婚禮的時間視女方家和親戚遠近而定,一般為三天,即第一天為接新娘,第二天返回,第三天送客,當地人稱"謝客人"。
苗族人舉行婚禮這天,也就是正喜日,全村寨的人沉浸在一派歡樂的喜氣中,男方家不僅要擺下酒席招待四方客人和全寨老少,還要請歌手們來演唱婚禮儀式歌和生產、生活、人情世故等風俗歌,使婚禮在歡歌和祝福聲中進行。晚上,全村寨的男女老少和外來的賓客各自尋找伙伴,圍著燃起的堆堆簧火載歌載舞,把婚禮推向高潮,歌舞通宵達旦,以示對新婚夫婦的祝福。
次日,吃過早飯后,在賓客返歸時,男方父母陪伴新郎新娘回門,在女方家住一天后,返回男方家,婚禮才結束。
回族
回族婚禮回族青年男女婚姻,首先從說親開始,經過回族群眾稱為"納臺勒威赫"的訂婚、結婚等三個過程。
回族群眾結婚除齋月不能舉辦外,多數在十冬臘月舉行。在婚前一天,男方向女方家送禮,女方家要向男方家回禮,回族群眾稱之為過大禮。婚禮這一天,男方家里外一新,除貼大紅對聯外,堂屋中掛著用阿拉伯文書寫的一段古蘭經,地上鋪著松毛,天井里飄著檀香的香味,給人一種馨香的喜慶氣息。有的地方一早,阿匐就跪在堂屋里朗誦《古蘭經》,然后婚筵的第一席要招待他。大家用過飯后便去迎親。迎親的人有一對陪郎和接親女若千人,不興用吹鼓手或樂師。在回程中,逢村過街,經集鎮,若遇回族兒童,他們都要爭相掐新娘,回族群眾把這習俗為"掐親"。
結婚的第二天叫回門,新郎新娘回娘家,主要是新娘家請客,新郎和新娘家眾親友會面認親。后雙雙返家。第三天叫復門,新娘單獨回娘家。至此,整個婚午禮方告結束。
下一篇:二月初一“中和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少數民族中秋節的習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