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祖掃墓習俗
分類: 習俗禮儀
禮儀詞典
編輯 : 禮儀知識
發布 : 07-21
閱讀 :1371
祭祖。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古代“ 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據《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 還歸東海掃墓地”。就華夏民族的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強烈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后,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掃墓是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由于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往往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游結合起來,既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紅樓夢》中賈府十分重視清明活動,把采百草、放風箏、蕩秋千作為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清明活動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時至今日,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已經為清明節增添了許多內涵。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清明活動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