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學生家長滿城找桑葉,是教育的形式主義,還是科學課必需?
分類: 最新資訊
禮儀詞典
編輯 : 禮儀知識
發布 : 04-16
閱讀 :411
進入4月,全國的小學生要開始忙乎一個長達一個多月的科學作業,養蠶。對小城鎮和農村的家長來說,只要購買一張蠶種,告訴孩子哪兒有桑葉就可以,孩子自會按照老師的安排,順利完成科學作業;對城市的學生家長來說,找桑葉就不是一件容易事。媒體就報道了“家長半夜公園找桑葉”、“昆明桑樹被家長薅禿”這樣的鬧劇。養蠶這項活動,是多年來科學課的傳統內容。蠶的一生有4個狀態:卵、幼蟲(蠶)、蛹(蠶繭)、成蟲(飛蛾),以此作為飼養和觀察對象,其典型性、安全性、方便性等方面,經過了時間考驗,科學課規定小學生養蠶并觀察蠶的一生,目的是引領孩子們在課外進行系統的、持久的觀察,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記觀察日記能力和持久做一項活動的習慣,學習昆蟲有4個形態的知識,敬畏生命的道德倫理觀念。然而,因為桑樹不是大城市的景觀樹,家長想要找到桑葉,確實是太困難。于是家長各出奇招,帶孩子到公園去、到郊外去找,奈何隨著蠶的長大,每天“口糧”的需求越來越多,又不可能帶著孩子天天往公園、郊外跑,于是找桑葉的活落在家長身上,家長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媒體甚至發出評論,指斥養蠶活動是形式主義。怎么辦?人教版教材有這項內容,顯然是經過專家老師反復討論、時間驗證可行的。換成其他昆蟲讓小學生來飼養,要么是不衛生、不安全、要么是不典型、不好觀察,人類飼養蠶已經幾千年,再也沒有比養蠶更好的活動可以替代了。可以說,養蠶活動是科學課必需。要么是去掉這項內容,但是非常可惜,不說別的,就是培養孩子們對生命的敬畏這一點,小學科學課后面再也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要么是另想辦法,解決桑葉的供給問題。對家長來說,其實網上已經有現成的代購桑葉的服務,能夠保證供給,無非是花點錢的問題。對學校來說,倒也不一定要求所有的學生都養蠶,全班只養一篩子,學生輪流帶桑葉,這樣家長的負擔就微乎其微;而且,全班共養,還可以大大減輕學生的時間負擔;另外,學校在校園種上幾棵桑樹,也可以解決每班養蠶的桑葉供應。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學校和老師在作業的靈活性方面,應該占主動,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其他的綜合實踐活動、動手作業,在設計作業時,還是要考慮一下,盡量設計讓學生動手,家長只是指導或示范的作業。畢竟,設計的作業,如果需要家長深度參與,就很有可能被家長代替了,達不到培養學生的目的。總之,養蠶這項作業,是科學課必需,不是形式主義。倒是學校和老師在設計此類實踐性的作業時,不要一刀切讓所有學生都在家里做,還是要盡量設計不需要家長深度參與的實踐性作業,否則,實踐作業就真的成了家長的作業,淪為形式主義了。(源自都市時報、澎湃新聞等媒體)親愛的讀者,您如何看待小學生科學課中的養蠶作業?您認為這樣的作業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如果是,請分享您孩子的養蠶經歷和您如何解決桑葉問題;如果不是,您認為應該如何改進此類作業,以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