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不能再用舊眼光看當下農村金融
分類: 最新資訊
禮儀詞典
編輯 : 禮儀知識
發布 : 04-16
閱讀 :466
證券時報記者 田牧“在國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背景下,農村今后怎么走,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不能再用30年前的眼光來看待當下的‘三農’問題。”近日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談到農村金融發展問題時表示。經過10多年國家普惠金融政策的大力推動,和各類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不斷下沉,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取得巨大成績。隨著鄉村全面振興等國家戰略的推進,及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農村金融的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面臨著新挑戰。一畢業就進入中國農業銀行,其間工作30余年,一路見證并親身參與了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劉曉春,在離開農行系統后也一直在關注并研究普惠金融和農村金融的發展情況。對于當前農村金融的發展,劉曉春表示,農村的社會經濟情況相比改革開放初期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很多地方和金融機構在推進農村金融工作時仍用30年前的思維和觀念來看問題,導致做的很多工作陷于低效,資源存在被浪費的情況。劉曉春認為,當下中國農村更需要的是啟動新一輪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農村金融發展需要新思維證券時報記者:中國的農村金融推了這么多年,到現在主要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挑戰有哪些?劉曉春:我國的農村金融或者說農村普惠金融,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也已經40多年了,取得的成就非常大。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村金融機構打破原來計劃經濟的思維,主動地去支持聯產承包責任制,特別是對農民多種經營、鄉鎮企業發展等的支持,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釋放了原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量,讓他們從農業農村走向工業走向城市。在整個過程當中農村金融機構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們看農村金融不能只是看到一家一戶的金融需求有沒有滿足,毫無疑問現在普及度越來越高,但更應該看到它對整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特別是對整個國家經濟轉型的推動作用。像農村金融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向城市化這樣一種結構性的作用,相比滿足個體金融需求無疑是更大的。銀行方面,最近10多年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包括農業銀行、農商行系統、郵儲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村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多層次、多方面地對農業農村農民提供了很多支持。但農村金融發展到現在,正面臨新的挑戰。首先我們是一個大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有純農業的地區,也有工業化的地區,甚至很多農村實際上已經城市化了,不能再以簡單的農村金融來概括整個情況。但現在在制定政策時,往往還是以傳統的“三農”視角來看待農村金融,沒有區分不同情況,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同時,隨著城市化率越來越高,大量農村青年走向城市,即使純農業地區和以前的情況也不一樣,要么是規模化經營,要么很多土地已經撂荒,沒人去種。這是農村金融要考慮的新問題,你服務的客戶應該是誰?而在國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背景下,農村今后怎么走,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不能再用30年前的眼光來看待當下的“三農”問題。證券時報記者:我們在近期走訪全國多個地區農村時也看到了您所提的這些問題的一些表現。比如許多地方早在2016年前后就已經搞過一輪普惠金融“村村通”工程,如今在新的政策要求下,又重新做一遍。劉曉春:這說明之前做的那些可能沒發揮應有作用,如果它已經發揮作用了,就沒必要再做了。同時這個現象也說明“村村通”實際上更像是運動式的工作,背后還是有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未能擺脫農村就是農戶的觀念。我們今天要發展現代農業,其中的生產技術、生產模式和經濟體制是分不開的。原來一家一戶,或者小規模的農場經營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方向,需要公司化運作。相應的,農村現在更需要的是新一輪的經濟體制改革,現有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需要轉變一個新方式。(政策制定者)應該考慮如何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而不是單靠普惠金融去支持。普惠金融一小戶一小戶地去做,很難孕育出現代農業。農村金融機構需要改革證券時報記者:發展現代農業,以及全面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不同地區間差異大,不同村子的經濟條件、產業環境也相差甚大,當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劉曉春:我覺得改革應該總體上有設計,然后分步走。不一定是全國遵照一個統一標準,可以分地區分類施策,與當地農村的經濟結構相吻合。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中小金融機構列入三大風險之一,那如何幫助它們走出困境?公司治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它面對的經濟環境和經營環境有沒有機會去賺錢。如果持續讓它們進入低效的領域去做低效的業務,并不能改善經營,反而增加它的風險。農村金融機構把資源投入到農民不愿意、不想干的事上,就意味著真正能改變農村面貌的資源被浪費了。所以不是簡單地說農村金融要去干什么,而是說隨著農村經濟本身的變化,農村金融機構能不能跟上這個變化,促進這個變化,這樣才有機會走出困境。證券時報記者:除了農村金融機構自身存在的風險問題外,不少農商行的負責人在接受我們采訪時也都表示,目前很頭疼大型銀行,因為它們要完成普惠金融政策要求,下沉后出現“掐尖”效應和價格戰,讓農商行丟失了很多優質客戶,也拉低了農商行的貸款利率。對此您怎么看?劉曉春:現在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金融機構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遇到的問題是,監管政策導致大銀行和中小銀行在同一個下沉市場里競爭激烈,而非通過市場競爭讓不同的金融機構形成自己差異化的特色。這也就導致了如今農商行體系對大行下沉有很多意見。去年我在一個會議上就說過,以前大家都說大行天然不會去做小業務,一是不愿意,二是沒能力。如今小銀行卻在抱怨,說明大行的能力比你們強。這又反映了一個問題,這個市場并不是無限的,貸款的對象實際上是有限的。所以大行一旦這么下沉,以它的成本、技術能力和規模效應,很快就把小銀行的好客戶拿走了。而農村金融機構的好客戶一旦沒有,如果再讓它下沉,那更多只有風險。所以到這個程度,我覺得目前提倡的行政化的普惠金融方式,應該有所調整。同時,農村金融機構本身是不是也要按照當地經濟情況進行改革,是不是一定要強調所謂“小服務小”,尤其是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客戶已經變了,小銀行是不是還能跟上。我覺得今后普遍的情況會是小銀行慢慢合并成大銀行,可能才是正確的方向。